萧邦及其代表作品(2)
来源:江西文化艺术网  |  作者:admin  |  发表时间:2009-10-18 14:56

创作时期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 4 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 1830 )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 d 小调波洛奈兹舞曲》( 1827 )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 E 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 1831 )《 C 大调马祖卡舞曲》( 1829 ) 《 F 大调马祖卡舞曲》( 1829 )、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 1828 )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 1828 )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 1830 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 1830 年末~ 1831 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 b 小调谐谑曲》( 1831 )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 c 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 1831 )《 d 小调前奏曲》( 1831 )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 a 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 1832 ~ 1845 )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 E 大调练习曲》( 1832 ) 《 b 小调练习曲》( 1834 )、《 a 小调练习曲》( 1834 )等最为突出。《 E 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 b 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 a 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肖邦的 3 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 b 小调钢琴奏鸣曲》( 1839 ),其中的第 3 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 J. 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 c 小调夜曲》( 1841 )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

       肖邦的 4 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 g 小调叙事曲》( 1835 )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 • 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 F 大调叙事曲》( 1839 )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

       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 A 大调波洛奈兹舞曲》( 1838 )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 c 小调波洛奈兹舞曲》( 1839 )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 f 小调波洛奈兹舞曲》( 1841 )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 A 大调波洛奈兹舞曲》( 1842 )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 1846 ~ 1849 )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 1846 )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 A 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 g 小调马祖卡舞曲》( 1849 )、《 f 小调马祖卡舞曲》( 1849 )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萧邦及其代表作品(2)    
创作时期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 4 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 1830 )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
 
.
Copyright©江西文化艺术网.(江西文化艺术网)Jxwhys.com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791-88517195 13807048931 传真:0791-88530630 E-mail: jiangxisaiqu@126.com 邮编: 330046
联系人:龚老师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南京西路524号恒茂城市花园翠景阁5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