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青年钢琴家郎朗偕同父母来到《家庭演播室》。郎朗的恩师朱雅芬老师及其爱人在录制过程中突然出现,给了郎朗不小的惊喜,他当场演奏了舒曼的名曲《奉献》,以示浓厚的感恩之情。在大考问环节中,面对网友“自认为是艺术家还是商人”的严苛问题时,郎朗毫不犹豫地自称“商人”,并且不留情地指出,“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
如今的郎朗已不再需要比赛,但蜂拥而来的却是各地的商业演出,但他却并不认为这些商业活动有辱于“艺术家”的头衔,“我用演奏赚钱生存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每年都会做20几场公益演出,这些钱统统都会献给孩子。”被称之为奇才的他却淡然地表示,“放在第一位的不是钢琴,而是教育和公益。”他将以恩师为榜样,积极投身于音乐事业的推广,把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郎朗大师班”进行到底。
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郎朗对“中国式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看法,他极力反对压迫式、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坦言“曾经遇到了这样的老师令自己深受其害。”于是他在自己的“大师班”里大行“人道主义”式的教育,希望让“不爱练琴的孩子爱上练琴。”长辈们回忆郎朗儿时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好胜”。这个两岁半被父亲逼上钢琴,四岁不到就正式拜师学艺的孩子,在练琴的最初和其他孩子一样顽皮。“小时候他练琴的时候腰间的皮带上还挂着两把玩具枪。”渐渐地,他的童年比起一般孩子来,越来越枯燥。“夏天的时候,连电风扇也没有,只能光着上身,把脚泡在一盆冷水里练琴,每次练完都汗流浃背。”
天才终究不是一日练就的。当一曲《奉献》弹罢,记者在后台发现,两位恩师已是饱含热泪。